正文卷 0035开始吧
慢慢的,当父母都觉得他这样就好的时候,孟庄也就不再做什么表面功夫了。他的生活变得围着工作和女朋友。再然后就只有工作,于是回到了这里。
对于跟女朋友的诀别,父母都不理解,因为那是个很好的女孩。
为此,父母跟他大闹了一场,说出了:“你给我滚。”这样的话,虽然是气话,却如孟庄之所愿,他真的从家里搬出来,回到了辞别多年的故乡。
一开始的时候父母是很生气的,但随即也就释然了。毕竟是他们的孩子,他们知道他心里的苦。他缺少常人最不需要的东西:融入。他不能融入到气氛之中。这样的痛苦,父母不懂,但看在眼里,似乎也能体会一二。
父母曾说搬回来跟他一起住,但孟庄拒接了。他不仅无法融入到欢场,就连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无法感受到欢乐的气氛。
当然,这不等于他的情商低,或者总是冷着脸。
实际上,别人眼里的孟庄总是在笑的,跟他相处的时候也从来不会感到尴尬之类的。因为孟庄很善于揣测人心,并且演技精湛,所以他总能让人觉得这家伙圆滑世故。
这是他想要的,因为不会有人刻意接近一个圆滑世故的人,活在这个世上,所有人都喜欢真性情的人。
于是他如愿以偿,过上了孤尘一般的生活。
宴菁舟下楼丢垃圾看到了孟庄丢在垃圾桶里的东西,看到箱子封住的,就好奇打开了。看到里面的东西,羞红了脸有个封回去,并且把新的垃圾覆盖其上。
孟庄收拾书架的时候找到基本看起来有些年代的拓印书,就拿给梅玉和辛铃灵看:“这个你们两有兴趣吗?”
看到孟庄拿过来的东西,梅玉和辛铃灵眼睛都直了:“什么,你家是开博物馆的吗?连这样的东西都有。”
书上的字是篆体,孟庄并不认识,问她两:“这个东西很值钱吗?”
梅玉告诉他:“就算是影印本也是存世极少的,只在一些收藏家手里,这两本显然是更加珍贵的雕版印刷的,我只在博物馆见到过。”
“所以,这是什么?”孟庄虽然喜欢书,但他不喜欢研究这些已经不常用的文字。他看书更多的是出于兴趣,而非研究。所以这两本书是什么,他不可能知道。
梅玉看向辛铃灵,询问道:“《说司马相如》南北朝时期编撰的,对吧。”辛铃灵说:“应该是,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珍贵的东西。”
她这话觉悟半点夸张的成分,因为她的手和声音都在发抖,想要伸手去接,又有点不敢的样子。
孟庄望着手里的两本书,回答道:“不会吧,这东西怎么看都不是那么久远的东西,你是欺负我不懂吗?”
梅玉解释说:“确实是进入现代之后才印刷装订的,但是因为采用的是雕版印刷,而且内容只字不做删减,所以十分珍贵。”
孟庄在意的只有内容只字未做删减,这样的东西确实珍贵,至于是雕版印刷还是影印件,他并没有很在意,对他来说都一样,那种文化人的雅致他不能体会。
孟庄把书给辛铃灵:“听起来挺有意思的,你能翻译的吧,翻译出来给我留一份。”
孟庄看向电脑,告诉两人:“可以用电脑,可能已经坏了,你们可以去二楼的书房弄。”
两人摸摸脑袋,回答孟庄:“虽然是有计算机课,但我们都不怎么会用,要用来完成翻译还是太难了。”
孟庄有些惊讶,说:“难道你就就把手稿交给出版社?”
两个人完全没有听懂他说什么,梅玉更是直接问:“为什么要给出版社?”
孟庄立刻明白,这两个姑娘虽然都很有才,但毕竟都还只是高中生,加上条件的限制,所以完全没有把自己的成果发扬光大的想法。并非是不愿意,而是根本没想过。
孟庄稍加思索,说道:“既然都翻译出来了,就试着投稿给出版社呗。”
听到孟庄这么说,两个人显然也立刻就这么想了。但现实有多残酷她们是知道的,梅玉有些失落的说:“现在的出版社出版,像我们这种没什么名气还不可能会畅销的东西,都是需要自费的吧,而且据我估计,这部分钱可能我两三五年都未必付得起。”
孟庄知道梅玉说的是事实,自费出版的费用是很高的,而她两都还是高中生,确实承担不起。或者说,就算是进入社会,能轻易拿出这么多钱自费出版的人也是不多的。孟庄自己就不舍得。
孟庄想了想,觉得这两个女生都很出色,加上她们跟宴菁舟关系很好,就决定做一次伯乐:“有兴趣参加一些群聊、论坛之类的吗?”
孟庄所说的,是一些学者内部组建的群体,或者为了相隔万里的朋友而创建的论坛。
梅玉和辛铃灵对这些东西都不清楚,她们甚至连跟人聊天的也不多。梅玉几乎只会跟宴菁舟和梅雨网聊,辛铃灵就更少了。
“好啊。”梅玉拿出手机,让孟庄拉她进去。
但其实孟庄并不是里面的成员,他对文化和科学的深入探讨没有很大的兴趣。
孟庄打了个电话,然后半梅玉的聊天账号告诉了对方。对方的动作很迅速,立刻就加上了。不仅加了群聊,还加入了群主的私人账号。
要说这个群主,梅玉可是很熟悉,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教授,在古代文学这一块有绝对的话语权。梅玉看过她的很多作品,公众账号也有关注。
梅玉进群之后,把辛铃灵也拉了进去。
当得知两个人还只是高中生的时候,里面一下子就炸了锅,不知是谁开头说了未来又希望了,然后所有人都参与进来,对这两个年轻的雏鸟展开了流水线一般的追问。
也是这时候梅玉才发现,这跟群里都是很厉害的人物,而且都是上了年纪的大叔,只有她们两是‘后起之秀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