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章 蚂蚁上树的魅力
赤狐部落的族人,抓了八十七只咯咯兽,三十六头哼哼兽,十八头咩咩兽,两头哞哞兽,还有长耳兽等等。
这几日,族里一直有雄性按照贺瓷的要求在外面寻些草料回来喂养这群野兽。
搭建圈养野兽的棚子唯一的难点在于工程量比较大。
但赤狐部落的族人,却干劲十足。
“大家不用着急。”
狐柔和狐凛都在,贺瓷索性一并将猿族的事情说了。
“猿族的人擅长搭建,搭建圈养野兽棚子之事,我准备交给他们。”
“猿族到来之后,以后我们现在居住的赤狐部落,便是部落内圈,在现在的入口外,重新搭起一圈围栏,猿族人住在最近外面的洞穴内,在内圈和外围正中靠后的地方,搭建圈养野兽的棚子。”
“巫医大人,”有雄性兽人很是不解,“难道以后,要让猿族人加入我们的部落吗?”
贺瓷摇了摇头,将猿族、豹族、狼族的存在和他们的之间的关系告知众人,“这三族都比赤狐部落强大,大家有没有想过,若是他们团结起来欺负赤狐族,我们又能如何?”
说句难听话,如果赤狐族被灭,她作为一名能治鼠疫的巫医,绝不会被斩杀。
即便她努力保护赤狐族人,但一人之力,难以抗拒三族,在绝对碾压的力量面前,赤狐族毫无胜算。
因为在赤狐部落待的开心,所以才想着,尽自己所能多做一些。
雨棚底下很是安静,显然没想到,这三族竟然已经悄悄进驻了落日湖。
“那个猿山,竟然敢骗我们,”有兽人气愤填膺,很是恼怒,“我现在就去把他杀了,看他还如何向猿族传信!”
“不要冲动。”
一直安静听着贺瓷说话的狐柔,一向温和的语气里,带着几分坚定,“猿族既然送了猿山过来,那在我们部落周围,一定也有他的族人,要不然他为何明明没有离开部落,却依旧能给自己的部落传信呢?”
“巫医能治鼠疫之事,已经瞒不住了。”
“若是现在杀了猿山,猿族必然会知道实情,他们猿类擅长树上腾挪跳跃,我们的族人,未必能赶得上。”
贺瓷看着狐柔的眼神满是赞赏。
“族长说的很对,”贺瓷接过话题,“所以我们要在狼族和豹族赶来之前,带着猿族一起,让他们知道,真正的好日子是什么样子的。”
“到时候,即便狼族豹族想要策反猿族,恐怕不会那么容易。”
狐凛看着贺瓷的眼神愈发的亮。
他就知道,自己的眼光没有错。
鹤雌就是整个苍澜大陆,最最聪明最最特别的存在!
“既然这样,”本来因为狐柔的话而对猿族充满恨意的族人们,因为贺瓷的解释,重新燃起了几分希望,“我们都听巫医大人的。”
劝说没怎么费力,贺瓷心底放心了一些。
她把一直端着的石锅放在雨棚边缘,“这里面,是我用红地果和黄地果做的食物,这些东西烘干之后,如果保存的好的话,可以放上一年之久。”
“什么?”
“一年!”
“真的吗?”
“不可能!”
贺瓷等众人惊诧完毕,才接着说道,“大家可以先打开尝一尝。”
两种粉条其实都没彻底烘干,但时间紧迫,做这些东西又需要时间,贺瓷只能先勉强做做,拿出来给族人们尝尝然后让他们动员起来。
看得见真东西,才更有动力。
揭开盖在石锅上的棕榈叶子,味道并没有炖肉那样浓烈的香味。
低头打量一眼,长长的一条一条的东西,从来都没有见到过。
怕时间久,粉丝坨掉,贺瓷做的是蚂蚁上树这道菜,没有重新剁肉,直接用前几天存在空间里的肉酱和粉丝一起炒炖。
“大家应该能一人尝个一两口。”
端来之前,贺瓷已将提前尝了一下,对味道有些把握,“如果你们也觉得不错的话,我们可以把洞穴里囤放的黄地果与红地果,拿出来一大部分做这个。”
“我尝尝!”
“给我一口。”
狐凛动作最快,直接整个把石锅端走,看着家的三只崽崽,一直待在族长身边,一动都没动。”
“打翻了石锅,你们要捡雨里的东西吃吗?”
想到贺瓷就在对面,狐凛刚伸出去的手犹豫了一下,用旁边的细木棍,掰了两根筷子,自己先尝了一口。
有人哀嚎,“少族长,你怎么能这样!”
狐凛却因锅里的美味彻底迷醉。
入口爽滑,被肉酱包裹的粉丝,咬上一口,还没咽下去,就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吃第二口了。
看着狐凛吃了一口半天都没吭声,举起大声嚷嚷,“少族长,给我们尝尝吧!”
狐凛被他们的叫声拉回思绪,捧着石锅先给狐柔尝尝,这才看向大家说道,“一人一筷子,按照我们之前领肉的顺序来,都不要争抢。”
话音刚落,族人们纷纷动了起来,老老实实的排着队。
雨棚
三只崽崽都没动。
这东西既然是阿母做出来的,那他们一定也尝的到,就不跟大家一起争抢,反正看着族人们都喜欢阿母的东西,他们也很是开心。
贺瓷安静的站在一旁默默等待。
“好吃!”
“这个东西,如果做的多多的,把山洞都装满的话,大寒季是不是再也不怕了!”
“哪怕到时候天天吃这个,也比饿肚子强。”
“巫医大人,”狐柔也很是喜欢。
这几天跟着崽崽们一直吃各种熟食,她已经不局限于锅里的这种吃法了,品尝的时候,脑子里就情不自禁的冒出了,如果这个粉丝能放在崽崽们炖煮的酸酸辣辣的汤里,会不会更加美味?
狐柔一向温和克制,很少失态,这会儿情绪都有些高昂,“我这就让族人们,把洞穴里所有的黄地果和白地果都拿出来。”
“白地果可以做出来这么好吃的东西吗?”
“我们也同样储存了许多白地果。”